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多次强调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而三亚,作为南繁硅谷的核心承载地,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成为这场种业振兴之战的前沿阵地。
海南自贸港的独特优势赋予了三亚“五个自由便利、一个有序流动”的政策红利,再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温度”优势,成为种业发展的“磁石”,吸引热带果蔬要素资源不断汇聚。在这里,新质生产力蓬勃生长,通过“首引、首育、首种、首推”,三亚不仅实现了资源的聚集,更让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种业国际交流合作铺就了坚实的道路。
在种子大会开幕式主论坛上,三亚市副市长张长丰以“立足南繁硅谷,打造种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题,深入分享了三亚的实践与探索。科研先行,是三亚的发展策略。政府前期投资引导,高标准完善科研配套,一系列共性技术平台拔地而起,从作物重要性状遗传解析到基因编辑技术平台,一应俱全。目前,已建及在建南繁种业(种植)科研平台达34个,1.4万台农业及生命科学领域仪器设备投入使用。同时,三亚大力支持科研项目申报,累计立项719个涉农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达7.91亿元,科研仪器预约共享机制不断优化,超1556台(套)原值逾8亿元的仪器设备上线,预约次数超1万次,时长超40万小时。全球最大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已开圃运行,保存着1万多份活体野生稻资源,为种质创制新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
人才是种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三亚在科技人才引育上不遗余力。参考海南自由贸易港高层次人才分类标准,结合本地产业需求,三亚印发多项人才政策,从落户、就业到住房、教育,全方位给予人才支持。“省市+园区”的人才政策制度体系,成功汇聚24家种业领域高校院所和科研机构,构建起多层次、互补型科研创新组织体系。5位种业领域院士全职入驻崖州湾科技城,设立7个院士工作站和2个院士团队创新中心,累计引进南繁领域高层次人才1400余人。
科技助农是三亚种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多个特色科技小院的创建,为高校与农村搭建了合作桥梁;195名博士组成的27个“博士村长”团队,以及创新打造的“院士村长”项目,打通了专家服务乡村、地方服务专家的双向通道,让科技成果与产业合作在三亚落地生根。
三亚将继续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谋划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智能育种加速器、畜禽育种技术创新与示范基地等重大项目落地,推动种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投入使用,持续完善科研项目配套资助,在种业国际交流合作的舞台上,发出更加响亮的三亚声音,为国家种业振兴贡献更多三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