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垦地融合,三亚垦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吃南繁饭、打南繁工、发南繁财”

时间:2025-05-27 21:48

内容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字体大小:【

文件状态:有效

分列坐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海南)基地长桌两侧,三亚崖州区南滨居红旗队村民符秀芳和工友们灵活地从编制袋内取出已剥离好的玉米粒放置分拣筐内,而后再根据课题组要求逐一分类,熟练地装入一个个褐色纸袋内,并将袋口折好封紧。

“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超过200元,工作灵活,骑个电动车就能到基地,非常方便。”聊起第一次上岗,符秀芳却一点都不慌,这源于她去年参加的三亚南繁“种农”培训,“培训既有理论讲解,也有老师现场操作指导,保证大家都能听得懂、学得会,考试成绩合格后还能有结业证书。”

当前,三亚聚焦垦地融合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崖州区联动崖州湾科技城高新区发展种业CRO产业,形成涵盖品种测试、分子检测等环节的专业服务集群,“一心五站”南繁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了从种质资源保护到市场对接的全周期服务。垦区居民在“家门口”就可在南繁“种农”实训基地和南繁就业驿站学习、就业,实现就地“吃南繁饭、打南繁工、发南繁财”。

国家现代农业(种业)产业园内农作物长势良好。

“目前已完成《三亚市垦地融合发展产业规划》,将垦区重点项目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完善171个生产队详细规划编制,做好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三亚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柯用春透露,三亚着力推动“红岩队——抱古村矿区建筑用石料矿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垦地农业融合发展,全市66%的新奇特优水果种植面积在垦区,热带水果(芒果)全程冷链示范产业化、神泉芒果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等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三亚10个农垦社区拥有超过6万名户籍人口,管辖区域超过520平方公里。让垦区百姓“腰包鼓”,还要让当地百姓过“好日子”,为此,三亚率先在全省推进垦地融合示范区建设,精准发力推动垦区民生改善。

“社区部分百姓人属三亚管辖,但报建的土地却在陵水,三亚陵水两地联合审批,解决了20户职工跨市县报建问题,圆了大家数十年的‘安居梦’。”三亚海棠区长海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黎思思感叹道。

聚焦垦区百姓关心的出行、住房、教育、用水等问题,三亚近年来统筹施策,投入2.7亿元完成垦区供水工程,解决了约8万名垦区群众的饮水问题;高标准建设垦区农田19.59万亩,立才、南新社区有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投资4560万元的立才学校建成,垦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8860万元建设的立才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惠及4700多名群众,2024年296户垦区百姓告别危房,155户百姓报建审批核发,居者有其屋进一步增强垦区百姓的获得感。

5月27日,在崖州区金鸡社区白超队,“院士村长”钱前领衔建设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内稻浪翻滚。社区干净的柏油道路旁,三角梅花开正艳,顺着道路即可拐进黎家乡情民族非遗产业园,藤编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胡澜芳正坐在院中,只见她双手灵巧而熟练,一把小刀在藤条间穿梭,上下交织间,一个初具雏形的藤编背篓便展现在眼前。

白超队是原南滨农场10个并场队之一,三亚联合农垦在此试点建立垦地联合主体,有效缓解“土地权属为农垦国有土地、村集体无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发展堵点问题,人畜分离整治、道路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污水处理站建设等项目的推进,让社区面貌有了明显改观。“垦地融合资源共享,社区有了更多的变化。”胡澜芳说,社区不仅变美了,机会也更多了,海南省民间文艺版权服务工作站(黎家乡情站)在产业园设立,为民间文艺作品创作者发挥才情提供广阔空间。

三亚目前对全市10个农垦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投入1900万元完成南田等社区部分小组人居环境提升项目,新建的91座垃圾分类屋可处理垃圾7526吨;全域整治、全民参与、长效管理,投入9300万元推动的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让白超队、田湾村等地向“美”而行。

三亚市有关负责人表示,三亚坚定不移深化垦地融合,坚持共建共享,高效推进产业升级、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采取扎实有效举措破解堵点难点问题,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融”向深处、实处,不断提升垦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相关稿件

相关推荐

投资洽谈

三亚市投资促进局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负责统筹执行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负责境内外招商联络处与招商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全市性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统筹全市招商引资推介和新闻宣传... 【更多】

联系我们

全球投资服务热线:4009-520-520

邮箱:sytcj2020@163.com

传真:0898-88658173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迎宾路360-1号阳光金融广场22层

微博扫码关注

公众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