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枢纽节点,海南如何链动全球?

时间:2025-04-16 00:02

内容来源: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国智库

字体大小:【

文件状态:有效

40年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在一档节目中,介绍当时一支铅笔的生产过程——木材来自美国华盛顿州的松树,石墨芯产自南美的矿山,橡皮擦的橡胶源自马来西亚,黄铜套圈和胶水的产地涉及数十个国家的化工技术。

在全球自由贸易的驱使下,时间与空间都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因为一支铅笔形成产业链关系。当这支铅笔终于问世,写出第一个字符的背后,是更多商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超越时间和空间,串起无数条横越地球的供应链和产业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链”上的每一环并不是一成不变,这条“链”甚至时常变化。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众多不确定性冲击这条“链”,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全球自由贸易的枢纽节点,包括海南自由贸易港在内、具备先天优势的全球自由贸易区(港),需要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关键少数”,去维护全球自由贸易的根本,维护世界绝大多数人的权益。此次投资中国·2025年海南自贸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正在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样本。

集装箱船靠泊在海南洋浦港小铲滩码头。新华社 蒲晓旭 摄

基础

发挥“磁石”效应

吸引要素集聚

40年后,米尔顿·弗里德曼早已远去,当初在他手中的那支铅笔,以及他说过的话,象征着自由贸易的同时,也提醒着经济全球化可能遇到的障碍——“治理经济的关键不在于多出条例,而在于确保制度正确。”

如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浪潮出现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悄然抬头,全球自由贸易遭遇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未来如何?世界人民面临什么?当无数条横越地球、为亿万人民提供就业与服务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冲击,众多不确定性之中,仍有许多确定性正在维护自由贸易的根本,比如中国经济的开放态度,比如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坚定发展。

4月14日,2025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在海南海口举行。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封烁 摄

在投资中国·2025年海南自贸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上,重大项目签约仪式成功举行,总共签约项目265个,总签约额约2336亿元,再一次印证海南开放发展的决心和吸引力。

正如经济的驱动需要“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全球自由贸易的开展也需要“火车头”——自由贸易区(港)。

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认为,这样的“火车头”在全球自由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亚洲拥有一些全球领先的自由贸易港,如迪拜、新加坡、中国香港以及正在崛起的海南自由贸易港。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李昊 摄

自由贸易区(港)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水平开放形态,是全球自由贸易的枢纽节点。着眼海南,潘基文用“强大磁石”进行形容——“海南正在成为吸引全球人才、资本和资源的强大磁石。”

正确的制度,催生正确的政策。过去7年,海南始终坚持吸引要素集聚,自2018年4月至今,海南全省已累计引进各类人才85.1万名。与此同时,海南常住人口数持续增长,截至2024年末,海南全省常住人口达到1048.31万人,比上年增加5.10万人。

人口移动的主要目的通常是趋向自身利好。正是对于人才的种种具体举措,比如住房、收入、税收等福利,以及更为重要的、广阔的事业前景,帮助海南聚揽四方之才。

俗话说:“人找事,事找人。”在人和人之间,实现力量的凝结,正是所谓的“事”。2024年,海南全省实有经营主体达到387.6万户,同比增长2.44%。其中,外商投资持续增长,从2018年海南新增外商投资企业不足300户,到2024年海南省全年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072户,实现6.95倍的增长。

亚当·斯密曾说:“人类像蚂蚁一样追求个人利益,但这最终却能造福整个社会。”每个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在海南得到尊重与帮助,“人”与“事”的有机结合,也在为海南带来实在的进步。

2024年,海南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2776.5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快于同期全国15个百分点,进出口增速连续7年稳居全国前列。

要素集聚为海南深度参与全球自由贸易奠定基础,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带来经济增长。海南正在持续发挥“磁石”效应,展现吸引力的同时,扩大影响力,建设成为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策略

畅通经济“河流”

实现优势互补

原产于巴西的大豆,可以端上中国的餐桌;原产于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也可以飞驰在欧洲的公路。基于国际规则和秩序的全球自由贸易,如海洋一般包裹世界,当逆流袭来,危机常常蕴含机遇。投资中国·2025年海南自贸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正是要帮助企业将机遇握在手中。吉尔吉斯共和国前总理阿克尔别克·扎帕罗夫喜欢中国的一句谚语:“大河有水小河满。”他认为,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全世界各国都从中国经济中汲取水分,实现发展。”

“大河”与“小河”是一个相对概念,资源大国在工业产业链上是不折不扣的“大河”,如果缺乏数字技术能力,则会在另一条产业链——数字产业链上变成“小河”。

国家和地区是这样,产业和行业也是这样。无论“大河”或“小河”,找准自身定位,实现优势互补,同样能够引来活水。

2024年,海南外贸实现了一项突破——海南全省19个市县均实现有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依托海南自贸港的“大河”,完成对外贸易“全省一盘棋”。

其中,儋州(含洋浦)进出口1293.6亿元,增长20%,占同期海南全省进出口总值的46.6%。作为海南自贸港的“样板间”,洋浦经济开发区通过“补链强链”,实现从港口到园区的蜕变。

2024年,“中国洋浦港”累计登记国际船舶48艘、总载重吨达536.9万吨、全国第二,新开通中东、南美远洋航线,集装箱班轮航线累计72条,初步形成“兼备内外贸、通达近远洋”的航线新格局。

洋浦港封关运作项目和配套工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融入国际物流体系,是洋浦港作为港口的使命。然而,仅仅充当“运输员”,成为产业链上的“小河”,却不是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最终理想。

2.23平方公里的面积,累计注册企业超过6000家,洋浦保税港区凭借众多先行先试的政策,吸引诸多企业入驻。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五自由便利和一安全有序流动”为主框架的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制度体系加快落地,实实在在为企业减少经营成本,也在为海南增强全球产业链的影响力。

随着海南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的开工投产,在洋浦石化功能园区内,众多化工企业实现生产原料的“隔墙供应”。不仅降低原料成本及物流成本,助力产业链共生互补循环,也让上下游整体效益最大化。

海南乙烯工业“零”的突破,也是海南化工产业链的突破。这是企业群聚的益处,这背后,是海南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所在——海南本身就是一块巨大的腹地。

在自贸港核心政策的护航下,3.54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让海南足以容纳产业发展的多样性。向种、向海、向天、向绿、向数等“五向图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帮助海南从农田到太空、从陆地到深海、从生态到数字的全面进发。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海南具备实现全产业链的时间和空间基础,面对自贸港政策带来的机遇,海南有机会让“小河”变“大河”,让“大河”水更满。

提升

锻造产业“钢板”

全链条多供给

4月14日,投资中国·2025年海南自贸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正式开幕,众多企业在此寻找合作共赢的机会。在综合推介大会和8场产业专场招商对接洽谈会之外,贯穿全年的多场境内外活动也将持续开展。

4月14日上午,投资中国·2025海南自由贸易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现场。记者 黄东光 摄

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曾说:“经济是永远向前的步伐。”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唯有坚持向前、向上、向深,彼此团结合作、全面提升,才能向着更好而去。

在当下的海南,前行的机遇显而易见——自贸港政策带来的经济自由化和便利化,降低企业成本,吸引要素集聚,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带来国际合作和投资机会。与此同时,海南的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所占经济比重显著提高,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让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了依托。

1月22日,一批进口珍珠加工产品从海南发往内地市场,8.36万元的货值,企业享受减免关税约1.76万元。自从海南自贸港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落地实施以来,截至今年2月16日,加工增值内销货值70.5亿元,免征关税约5.6亿元。

加工增值内销免关税政策是海南自贸港“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核心税收政策之一,惠及农副食品加工、医药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珠宝等多个行业领域。

更多的自贸港政策也在落地实施。2024年,三张“零关税”清单效应释放,监管“零关税”货值超19亿元;出入境便利政策保持全国最优,办理外国人来琼工作许可增长16%;全球自贸区(港)合作伙伴增至38个;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上线运行,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资金增长87%,跨境收支规模达1086.3亿美元。

打铁还需自身硬。如同英国前投资大臣秦智涛的期冀——希望海南可以打造全球最好的自由贸易港,并借此带来更加便利的营商环境,优化监管,吸引更多的投资。

可以预见,在政策引领下,人才、资本、资源等要素集聚的海南,作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自由贸易港、拥有广阔腹地的海南,正在锻造属于自己的产业“钢板”。

沿着纵贯文昌东部海岸的航天大道,抵达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11月30日,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2025年3月12日,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多型号、高频次”发射能力。

由此,中国商业航天补齐火箭、卫星、测控、商业发射场4大环节中的“最后一块拼图”,也为全世界补充飞向星辰大海的途径。

2024年3月20日,搭载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的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在航天大道的另一侧,一排排高大的厂房向远处纵深。从卫星到火箭,从制造到组装,产业链正在这里形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天事业提供更多可能。

截至2024年10月底,已有近3000家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其中航天相关企业超700家。在这里,要素集聚、空间广阔,同仁携手共进,完善航天产业链。

同在这条海岸线,作为海南“四方五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昌清澜港代表着海南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一个方向。从这里延伸,1900多公里的海岸线,充满前行的机遇。

正如投资中国·2025年海南自贸港全球产业招商大会的主题——“投资海南 链接世界”。唯有持续加强对外开放,向世界而去,才能在全球产业链上博得一席之地,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少数”。

“智”在海南

海南发布携手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国智库,将针对海南自由贸易港发展中的一系列热点议题,如现代化产业、科技创新、营商环境、新质生产力、文体旅商展融合发展、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等,开展调研和探讨工作。旨在通过专业分析与综合研判,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智库报告,为海南自贸港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参考。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包括专家学者、企业家、行业精英、普通民众及所有关心海南自贸港发展的朋友们,期待您的热情参与,共同为自贸港的繁荣发展建言献策!

相关稿件

相关推荐

投资洽谈

三亚市投资促进局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负责统筹执行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负责境内外招商联络处与招商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全市性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统筹全市招商引资推介和新闻宣传... 【更多】

联系我们

全球投资服务热线:4009-520-520

邮箱:sytcj2020@163.com

传真:0898-88658173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迎宾路360-1号阳光金融广场22层

微博扫码关注

公众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