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筑南繁硅谷之“基” 振种业发展之“翼”

时间:2025-03-18 10:48

内容来源:三亚日报

字体大小:【

文件状态:有效

三亚日报记者 张慧膑 实习生 苏应欣

崖州湾畔,良田万亩,垄纵沟横,试验田沉浸在一片“热腾腾”的忙碌中:戴着草帽的科研人员手持记录本穿梭田间,稻穗在热浪中沙沙作响;无人机正对玉米基地进行三维建模,这里是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核心区。当前,在这片孕育了全国70%农作物新品种的热土上,正凭借新质生产力,书写着种业振兴的时代篇章。

加快南繁硅谷建设,对全面推进种业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25年是南繁基地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南繁硅谷建设关键之年。

近年来,三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以“向种图强”为指引,围绕打造“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南繁科技城”作为南繁硅谷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综合服务枢纽作用,以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南繁科技城建设。

2月10日,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隆平生物技术(海南)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对玉米进行自交授粉。 新华社记者 赵颖全 摄

●科技赋能:

从经验育种到数字“蝶变”

“以前看天吃饭,现在看屏种田。”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棉花基地,智慧化团队执行首席张建华轻点手机,屏幕上跳动的16组数据,精准描绘着棉株生长曲线。如今,崖州湾科技城已建成覆盖全周期的数字化育种平台,田间物联网、表型组学实验室、基因组数据库构成“铁三角”,让育种周期缩短30%。

这种变革,正是三亚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的生动注脚。作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部署的“国之重器”,2025年也是南繁基地规划收官之年,三亚以崖州湾科技城为核心载体,构建起“政产学研用”创新生态圈

——中国农科院、中国热科院等14家科研院所,中国农业大学等10所涉农高校,中种集团等20余家种业龙头齐聚,形成从基因编辑到智能育种的完整链条。李家洋、钱前等5位院士全职入驻,7个院士工作站正攻关水稻耐盐碱、玉米抗倒伏等“卡脖子”技术。

●三亚雄心:

将成为我国“种业心脏”

北纬18°的黄金育种带,赋予三亚“天然温室”的独特优势——年均2800小时日照、全年无霜,让农作物一年可繁育2-3代。然而三亚的雄心不止于此:加快建设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已引进1000余份国际种质;15个重大科研设施平台加速落地,其中南繁种业科技众创中心孵化企业超80家,专利授权量年增65%。

“我们不仅要做‘种业硅谷’,更要成为‘种业心脏’。”三亚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通过“自然禀赋+创新生态”双轮驱动,2024年南繁产业集群纳统收入达66.17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20%,中种集团等龙头企业的“揭榜挂帅”项目,已产出29项突破性成果,其中“荃优607”水稻推广面积突破300万亩。

●陆海联动:

从一粒种子到“种业蓝海”

在崖州湾深海科技城,海南晨海水产的育苗池里,10万尾金鲳鱼苗将“游往”马来西亚——这是三亚水产种业首次叩开国际市场。“虎龙杂交斑”石斑鱼、“晨海一号”金鲳鱼等6个国审品种,背后是56种热带海水鱼活体库、10万尾亲鱼保有量的底气。公司董事长蔡春有透露,将探索建设海水种业创新平台,助力打造水产“中国芯”,为行业稳定供应良种良苗,积极推动渔业转型升级。

这种陆海统筹的格局,正是南繁硅谷的战略升级。如今,三亚农作物种业与水产种业“双翼齐飞”:水稻、玉米等陆地品种年审定超50个,南美白对虾、卵形鲳鲹等水产良种覆盖率达85%。更令人振奋的是,“一带一路”种业贸易区建设提速,三亚已与多个国家建立种质交换机制,种业“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

●未来已来:

14亿人饭碗的南繁底色

暮色中的试验田,科研人员的身影仍在忙碌。数据显示,这里每年诞生150-200个新品种,累计为全国提供5000余万公斤良种。从汕优63到郑单958,从“皇后”甜瓜到“虎龙斑”,每一粒种子都镌刻着种业振兴的密码。

“南繁不是季节的轮回,而是种业的长征。”站在2025年的节点,三亚正以1100家科研单位、1.2万名科研人员的阵容,重构全球种业版图。

当南海之滨的“种子奇迹”持续生长,14亿人的饭碗,正筑牢最坚实的底座。

相关稿件

相关推荐

投资洽谈

三亚市投资促进局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负责统筹执行全市招商引资工作,做好招商引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负责境内外招商联络处与招商平台的组建和管理工作;负责牵头组织全市性重大投资促进活动;统筹全市招商引资推介和新闻宣传... 【更多】

联系我们

全球投资服务热线:4009-520-520

邮箱:sytcj2020@163.com

传真:0898-88658173

地址: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迎宾路360-1号阳光金融广场22层

微博扫码关注

公众号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