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媛艳
5位院士和数位专家先后分享产业前沿动态、最新科研成果……在1月8日举办的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大咖”云集的水产种业论坛尤为瞩目。
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大力培育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抢占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和科技竞争制高点,有助于我省“向海图强”,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在发展水产种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优势,叠加自贸港政策等优势,掘金“蓝色粮仓”大有可为,这也是水产种业论坛在本次大会15个分论坛中获得高关注度的重要原因。
1月9日,在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展商展示海南大学科研转化成果:智慧孪生实验系统(机器人+AI)。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水产南繁育种频频上新
近日,位于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的深海科技创新公共平台里,科研人员将碗中的饵料揪下一小团,投入水中,一群群黑色的小鱼便游来抢食。这样的操作,他们每天要反复4次。
“这是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全人工室内繁育的东星斑鱼苗,准备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尝试全室内养殖成商品鱼。”在水产种业论坛上,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包振民院士团队成员汪波介绍,东星斑是海南“三鱼一虾一螺”(石斑鱼、金鲳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东风螺)热带苗种产业主要目标物种,在院士指导下,团队于2024年突破了东星斑工厂化全人工繁育技术壁垒,为东星斑的良种培育奠定基础。
海南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持续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南繁种业创新策源地,进一步加快我省水产种业的发展。
“红瓜子斑于2023年在海南实现了全国首次人工繁育,2024年我们首次繁育出2万尾红瓜子斑鱼苗,经过近19个月的培育,红瓜子斑头鱼平均体重2公斤,生长比东星斑快50%以上,养殖成活率达90%,红瓜子斑人工养殖在海南已初步实现产业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松林在论坛上表示,今年该团队将进一步攻关红瓜子斑人工工厂化养殖育苗的难题,首批全人工养殖的商品鱼将于2026年上市。
万宁的红瓜子斑选育佳音频传,位于陵水黎族自治县的国内首个黄鳍金枪鱼海上养殖示范基地也充满“新意”。基地重力式圆形深水网箱内养殖的超过千尾的黄鳍金枪鱼,在成功实现人工产卵孵化后,正从远洋“游”向百姓餐桌。
“水产品提供了我国居民30%以上的动物蛋白质,是我国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水产种业为渔业提供优质种苗,保障了水产品有效供给。经过对我国渔业科技创新领域现状水平评估,我国超过40%的技术在国际处于领跑和并跑的状态,近80%的渔业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在论坛上说。
当前,海南依托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持续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晨海水产、海南蓝粮等机构和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出台17条举措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渔业“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转型升级,有效提升海南水产种业的市场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聚焦‘三鱼一虾一螺’的种业科技突破,我们积极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南美白对虾联合育种平台和石斑鱼种质资源场项目等种业提升工程正在积极推进,2024年海南新增国家级水产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良种场7家,通过国家审定并发布对虾新品种2个,渔业作为海南特色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李芸表示。
1月9日,在第四届三亚国际种业科学家大会上,嘉宾观察玉米植株。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程龙 摄
深海养殖产业方兴未艾
我国海洋经济已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目前已有189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认证,累计带动全国建成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海南已建成8个海洋牧场,以石斑鱼、鲑鳟鱼等为主要养殖品种,在投苗无人船、监测无人艇、网箱巡检机器人等现代化数字装备的赋能下,深远海养殖的发展方兴未艾。
2022年,龙栖湾智慧海洋牧场下水海南首座半潜式抗风浪绿色智能养殖休闲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1号”,上榜第八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023年,第二座半潜式深远海智能养殖旅游平台“普盛海洋牧场3号”投入生产使用;2024年,该牧场养殖军曹鱼约10万尾,持续加大养殖投入。与此同时,乐东黎族自治县出台《海洋牧场示范区布局和建设规划》,莺歌海海洋牧场和大角湾水产养殖园建设正稳步推进。
而在不远处的崖州湾,首批深海养殖海鱼已于2024年上市销售。以加快建设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为抓手,三亚2023年挂牌出让了4300亩崖州湾网箱养殖用海项目海域使用权,随后三亚崖州湾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先后在该海域投放网箱布局深海养殖市场。“首次试产成功后,2024年满产运行,年产量可达到800万斤。”海南蓝粮科技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黎碧兴说。
包振民院士说,海南具有明显的区位、政策、技术和产业优势,在我国深远海养殖中应发挥重要作用,要通过积极整合要素开展科技创新,缩短海上养殖周期、保障养殖过程安全、提高海上养殖效率,打造蓝色种业新质生产力。
“我们持续加大深远海养殖产业布局投入力度,支持桁架式网箱等新型、大型养殖平台创新发展,鼓励开发建设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风浪网箱,并在无人船应用等方面加强研发转化力度,降低深远海养殖项目建设运营成本,支撑产业可持续发展。”三亚崖州湾科技城有关负责人表示。
科技攻关还需持续发力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海洋强省,坚持陆海统筹、山海联动、资源融通,打造深海科技创新策源地,努力再造一个“海上海南”。
“我们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构建‘育繁推’一体化水产种业创新体系,采用全基因组选择育种获得凡纳滨对虾‘蓝茵速丰SF18’新品系,开发卵形鲳鲹20K液相育种芯片‘金芯1号’,助力海南‘向种图强’‘向海图强’。”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入园高校——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执行院长邵长江透露。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团队的科研突破也在海南迎来佳音。“红瓜子斑苗种培育为工厂化和深远海研制开发了一个新的养殖对象;建立东星斑抗哈维氏弧菌病基因组选择育种技术,研制出东星斑抗哈维氏弧菌病育种基因芯片‘东芯一号’,有效推动东星斑基因组选择技术产业化应用以及分子育种技术发展。”陈松林说。
我国拥有3.2万多种鱼类,为推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设立了“十五五”农业农村科技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涵盖水产种业、水产高效养殖(渔业科技)等内容。
“经过对渔业科技10个创新领域进行技术评估,我们发现我国渔业科技创新领域38%集中在基础前沿,49%为战略储备,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还需加大。”麦康森认为,结合产业需求和应用场景,我国还需在传统渔业的绿色、智能转型和新空间与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加大研究力度,强化跨学科合作和产学研协同,通过现代生物技术、高效设施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渔业产业升级,力争养殖机械化率达到70%以上,深远海养殖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15%。
“加强鱼类遗传育种原创性基础理论研究,解决‘卡脑子’问题;加强鱼类分子育种创新技术研发,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加大高产抗病优质突破性新品种创制力度,攻克‘卡身子’问题;加强水产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和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发,解决种业发展‘拖后腿’问题。”陈松林表示。
“我们实验室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和成果转化,培育了金鲳‘蓝粮1号’新品系、‘蓝因红虾’等优良品质,实现豹纹鳃棘鲈、红九棘鲈、波纹唇鱼等的规模化、标准化高效繁育和养殖示范推广。通过组建水产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冯家湾设施渔业中试研究基地、设立冯家湾专项课题等方式,推动海南水产产业提质增效。”海南省种业实验室执行主任骆剑说。
(海南日报三亚1月9日电)
原标题:
院士专家为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强化科技支撑 掘金蓝色粮仓